今天是

张国启:群众主心骨,振兴领头人

发布时间:2021-12-13
阅览次数:
    有一种信念叫坚守,扎根农村30年,为一方和谐倾尽全力;有一种执着叫追求,用脚步丈量乡村,为家乡发展殚精竭虑;有一种宗旨叫为民,心里时刻装着选民,为解决急事难事奔走出力。从计生专干到村党总支书记,潜山市人大代表张国启始终如一、不改初心,用替人民发声、为人民服务的执着坚守,书写着一名基层人大代表的无悔人生。
    舍小家为大家,为民服务有情怀。1992年,张国启已经在外经商多年,小有成就。过了年正准备外出继续打拼,村里找到他,希望他能留下来担任计生专干。为了不辜负组织的挑选和群众的信任,他在短暂的思想斗争后放弃了创业致富的梦想。那一年他才23岁,这一干就是30年,看到当年一起外出闯荡的伙伴们都已腰缠万贯,他却一脸云淡风轻,从不羡慕。在村工作的30年中,无论职务如何调整,他都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工作,家庭重担都落在妻子身上,面对妻子忙碌之余偶有怨言,他总是说:“既然我选择走上这条路,哪能为了小家而不顾大家。”担任村委会主任特别是当选县人大代表后,工作更加忙碌,导致原本学习不错的小儿子成绩不断滑坡,最终未能考上理想学校。作为丈夫,心有愧疚,作为父亲,难免遗憾,可想到自己肩负着选民的重托、群众的期盼,张国启无怨无悔。无私的付出赢得了选民的信任和组织的肯定,张国启相继三次当选潜山县(市)人大代表,先后被授予安庆市优秀村党组织书记、潜山县劳动模范、潜山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。“能够创业致富是很多人的梦想,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才是我的梦想。能够让大家过上好日子,为广大选民说话办事、解决问题,才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。”张国启如是说。
    化压力为动力,干事创业有激情。村里的事情不好办,槐树村并村之初,只有三间平房,简陋的办公条件,和30多万元的村级债务。“这些年,为了村里发展,张书记真是想尽了办法跑断了腿。面对难以想象的困难,他从不后退,也不晓得累。多亏了他积极争取项目、整合资源,做了许多以前想干却干不成的事,才有了槐树村今天的兴旺景象。”谈起张国启,在村工作多年的张李君话语里满是敬佩之情。近年来,张国启带领村两委一班人不等不靠,以脱贫攻坚统揽全村经济社会发展,整合退宅还耕补助和各类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,全力提升全村双基建设水平,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。面对百年不遇的旱情,抢抓农田水利建设大好契机,整修、扩挖当家塘100余口。新建村级为民服务中心700平米,群众办事更加便捷,为民服务能力不断提升。建成3000平米停车场、文化活动中心、农民大舞台、标准化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。依托村山场林地和水资源优势,鼓励支持种养业发展,目前已流转山场林地3000多亩,实行规模化种植,盘活水资源养殖50亩,为村集体增加年收入30多万元。省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独具特色,多次接待县内外各界人士参观考察。作为人大代表,张国启一直把选民普遍关注、反映强烈的乡村道路硬化问题放在心上,广泛听取群众和村民代表意见后,他深远谋划、分步实施,多方筹措资金硬化村内道路近40多公里,其中主干道10公里已实现全程黑化、亮化,全村面貌焕然一新。在他带领下,槐树村先后被评为安庆市生态示范村、安徽省森林村庄、安庆市民主法治示范村,连续10年在全镇综合目标考核中名列前三。
    访民情达民意,履职尽责有作为。作为村里的带头人,张国启工作再怎么忙碌,也没有忘记自己人大代表的身份。他一方面履行好代表组组长的职责,建好用好“代表活动室”,组织槐树、古井两个选区12名市镇人大代表加强学习、走访调研、建言献策、扶危济困,工作经验在全市进行交流;一方面履行好自身代表职责,利用各种机会密切联系群众,深入选民中间察民情、访民意,了解选民所盼所想,根据选民意愿调整工作思路,大事难事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向上反映,获得选民普遍认可,每次作为人大代表候选人都是满票当选。当地村民张江朋告诉我们:“张书记经常抽空和我们一起坐坐,听听大家伙的想法。现在年轻劳力都外出经商打工,家里田地老年人耕作困难,他听我们说了几次之后,就牵头由村集体成立了农机合作社,买了大拖拉机、植保无人机、收割机组成机械化耕作服务队,为村民和大户耕作开展有偿服务,既方便了大伙,又给村集体创了收,真是一举两得。”在参加市、镇两级人代会期间,张国启和同组人大代表先后聚焦道路交通、农田水利、村级集体经济、教育均衡发展等领域联名提出议案近20条,其中042县道拓宽改造、天井圩高标准农田综合治理、新畈小学重建、提高村干待遇、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大多数议案都已得到有效落实,实施效果深受广大选民肯定赞扬。
    “成绩的取得源于群众支持和大家共同努力,社会在发展,人民群众的期望值也在提高,作为人大代表,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。我将和槐树代表组全体代表一道,履好职、尽好责,做党的声音传播者、广大选民代言人,让人大代表的风采闪耀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!”

打印本页
返回前页